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乐明凯 陈银银 丁伶俐配资行业四大巨头
又是秋收秋种的季节,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广袤的田野上,一台台自动化移栽机正在田间匀速行进,随着一株株甘蓝苗植入土壤,满目青翠、生机勃勃的喜人场景再次出现。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考察时,走进田间察看蔬菜长势。他勉励当地干部群众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2024年,嘉鱼县蔬菜播种面积超45万亩,产值超60亿元,以甘蓝、大白菜、南瓜、冬瓜为代表的优质蔬菜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潘家湾镇更以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亮眼成绩,获评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成为嘉鱼蔬菜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嘉鱼县委书记王永表示,一年来,嘉鱼县高度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通过成立蔬菜产业专班打造绿色产业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实施“挂图作战”,推动品牌战略,围绕强链延链补链招大引强,全力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智慧育种,给蔬菜装上“科技引擎”
在嘉鱼县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代化育苗中心,看不见传统农业的泥土与杂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育苗床,通过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的自动化控制,嫩绿的菜苗在可控环境下茁壮成长。“中心年育苗能力达1.6亿株,可满足全县4.5万亩蔬菜和8000亩水稻的用苗需求,成活率远高于传统方式。”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建介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以前进口种子一包100多元,现在我们跟农业科学院相关专家联合选育的‘斯特丹’等品种,一包只要四五十元,成本大幅降低,品质丝毫不逊色,而且在抗寒上表现更优秀。”张建建感慨地说。
今年6月,嘉鱼县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洪山实验室等多家科研单位共同组建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一院三中心”架构,即:长江流域越冬甘蓝研发中心、嘉鱼蔬菜健康栽培研发中心和农机服务中心。
研究院组建了一支青年科技突击队,8名成员中博士5人、硕士3人,平均年龄仅36岁,最年轻的才28岁,主要从事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的研发、繁育与推广工作。
“今年筛选了2000多个品种,其中90%为国产品种,目的是选育出更适合长江流域种植的良种,已着手开展嘉鱼甘蓝的标准化建设,制定了18项甘蓝栽培技术标准。”常驻嘉鱼的青年科技突击队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志雄指着眼前的一片试验田对记者说,“除了育种,还要做好降本增效等示范技术推广,推进数字化健康栽培模式,现在人们不仅追求蔬菜的口感,还会关注它的安全性,提高蔬菜品质是必经之路。”
挂图作战,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在嘉鱼县蔬菜产业专班的办公室里,一块移动白板引人注目。上面整齐地贴着12张A4纸,凑近细看,其中一张清晰列着“嘉丽蔬菜加工项目”的推进计划——从公司注册到正式投产,整整12个关键节点,每个节点后都明确标注了落实单位和完成时限。像这样的重点项目,在白板上一共列出了19个。
这块白板,正是嘉鱼县蔬菜产业实施“挂图作战”的指挥中枢。今年3月,嘉鱼县在潘家湾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心成立了蔬菜产业发展专班。“每周一我们都会召开例会,各项目负责人快速汇报项目进展,遇到问题就现场协调,立即商量解决方案。”嘉鱼县委常委、潘家湾镇党委书记周湘波告诉记者。这种高效的工作节奏已经成为专班的工作常态。
这19个重点项目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直指嘉鱼蔬菜产业发展的痛点。面对蔬菜销售渠道单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生产条件有待完善等现实问题,专班以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蔬菜产业“种植、加工、流通、服务”等关键环节,从技术攻关、延长产业链条、强化服务保障和完善基础设施4个方面精准发力。
“挂图作战”的背后,是对民意的充分尊重。在潘家湾镇蔬菜长廊,周湘波指着已经完工的进水闸改造项目向记者介绍:“今年三四月份,我们带着设计师到现场,和老百姓一起开会。老百姓提出需求,设计师现场解答哪些可行、哪些需要调整。回去后拿出设计方案,再找老百姓商议。”
从办公室的19个项目进度表,到田间地头一个个项目落成,都会在今年11月上旬完成。周湘波信心满满:“如果只在办公室里构想,会觉得种菜是件很难的事。但真正走下去和老百姓一起干,就会发现很多事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抱诚守信,共同擦亮金字招牌
嘉鱼全县活跃着三四百名蔬菜经纪人,如同产业的毛细血管,将嘉鱼蔬菜输送至全国各地。种植户朱文静就是其中一员。今年他承包了30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两瓜两菜”。与传统经纪人不同,他创新采用“基地+市场”模式,既掌控源头生产,又熟悉市场行情。
这种模式让朱文静在价格波动时更具抗风险能力。更难得的是,他坚持科学种田,定期为土壤做“体检”,根据检测结果精准施肥,“缺什么补什么”,既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品质。
在嘉鱼县,像朱文静这样注重品质的种植户不在少数。承包1200多亩地种植黄白菜的田尚雄,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我的菜都要比别家的贵几分钱。”这份底气来自他对品质的严格把控,虽然增加了包装成本,却大大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提升了蔬菜到客户手中的完好率。
产业链的延伸也离不开加工环节的突破。今年7月,由郑胜维投资的湖北嘉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脱水项目正式奠基,这是嘉鱼县首家叶菜加工企业,也被列入县蔬菜产业发展专班的重点推进项目。“以往,嘉鱼蔬菜要走出去只能通过卖鲜菜的方式,运输、包装、损耗,这些成本都由菜农承担,没有什么附加值可言。”郑胜维告诉记者,加工厂建成后可年加工蔬菜5万吨,“有了加工厂,地里的包菜割完直接送到厂里,菜农只管安心种菜,加工增值就交给我们了。”
在这些从业者口中,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被反复提及——诚信。“在潘家湾镇做蔬菜生意,信誉就是无形的资产。”田尚雄说,他们有意无意地共同维护着“嘉鱼蔬菜”这个公用品牌,用实实在在的品质赢得市场认可,“品牌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嘉鱼县县长胡金云表示配资行业四大巨头,嘉鱼县将继续做强蔬菜种植富民产业,加快蔬菜种子科技攻关,组建长江流域露地蔬菜新品种评价基地、越冬甘蓝新品种研发中心,推进洪山实验室嘉鱼育种中心建设,提高嘉鱼蔬菜良种在长江流域的覆盖率,推动潘家湾镇蔬菜长廊创建国家蔬菜标准园,擦亮“嘉鱼蔬菜”公用品牌。
富深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