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鹏汽车在11月5日的科技日上披露配资行业四大巨头,预计明年实现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人形机器人和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三大产品线的量产。
升级后的第二代VLA(视觉-语言-动作)智驾模型也将于明年“上车”。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介绍,标准的VLA模型会先将视觉信号转化成语言,再由语言转换为运动的规则。语言作为中间转译环节,会带来很高的信息损耗。
小鹏的第二代VLA则以视觉为核心,像人类一样认知学习和观察世界,无需中间环节的语言转译,直接将视觉信号转为运动轨迹指令。何小鹏表示,这在降低信息损耗的同时,提升了推理效率或反应速度,并且摆脱“视频-文本”对齐的预训练范式,直接利用海量真实视频进行训练。
何小鹏宣布,大众汽车成为小鹏第二代VLA模型的首发战略合作伙伴。同时,小鹏自研的图灵AI智驾芯片已获得大众汽车定点,亦即被选定为供应商。
在小鹏汽车的规划中,第二代VLA模型贯穿“AI汽车+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的物理AI应用版图,为其提供统一的智能底座。所谓物理AI,即让AI在物理世界落地,而不仅止于虚拟世界的聊天对话。
明年推三款Robotaxi车型并启动试运营
何小鹏透露,明年,小鹏汽车计划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同时在广州等地启动Robotaxi试运营。

11月5日,2025小鹏科技日现场。
这并非小鹏汽车首次涉足Robotaxi。早在2021年,何小鹏就曾定下目标,在2022年下半年小鹏汽车探索Robotaxi业务。2022年10月,小鹏汽车G9车型取得广州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后于2023年4月获得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载客测试牌照。
尽管全球首台Robotaxi在2018年便投入运营,但何小鹏指出,行业至今没能从技术试点进入规模普及,许多人可能从未体验过Robotaxi。推广的障碍在于,基于量产车型改加智能硬件的改装成本高,车队数量少,行业最高车队只有千台规模。此外,受高精地图限制,Robotaxi只覆盖部分城市的公开道路,也无法进入小路园区,需在固定站点启停,导致运营范围小、打车限制多。
小鹏汽车则试图在Robotaxi设计之初就面向无人驾驶,无需改装,且覆盖所有道路。
官方参数显示,在最为核心的自动驾驶硬软件层面,小鹏Robotaxi搭载4颗自研的图灵AI芯片,车端算力高达3000 TOPS(1TOPS代表处理器每秒钟可进行一万亿次运算)。出于行驶安全考虑,小鹏Robotaxi在算力、转向、感知、能源、刹车、通讯六个系统上均配备双套冗余硬件,两套硬件可互为备份,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切换。
技术路线方面,小鹏Robotaxi不依赖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依托纯视觉方案来应对不同道路类型及交通环境。
Robotaxi的后续运营上,小鹏选择了高德作为合作对象。据高德地图CEO郭宁介绍,小鹏Robotaxi将接入高德平台,并共同推动Robotaxi出海。
这一合作背后,高德意在把聚合打车平台的商业模式迁移至Robotaxi赛道。此前,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头部Robotaxi企业也已率先接入高德。
人形机器人追求高度拟人化,工厂拧螺丝难落地
2024年11月,小鹏汽车推出IRON人形机器人。一年后,IRON机器人在外形和步姿上更接近真人。
与Figure AI、1X Technologies等海外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做法类似,新款IRON也摆脱了工业风的外表,转而套上一层白色外衣。但与其他厂商不同的是,小鹏汽车在外形对IRON引入性别特征,还借助一种晶格材料,实现肌肉效果。
科技日活动现场,当IRON以猫步走上舞台时,甚至会让人怀疑是否为真人假扮。尽管何小鹏强调并非真人穿皮套,社交平台上依然有帖子在寻找IRON由人类扮演的“蛛丝马迹”。
在业内,另一家尤为追求人形机器人拟人步态的公司是众擎机器人。其创始人赵同阳与小鹏汽车渊源颇深,曾带领小鹏旗下的“鹏行智能”机器人团队。2023年10月,赵同阳选择了离职创业。
智能化方面,新款IRON搭载3颗图灵AI芯片,有效算力达2250 TOPS,并复用了小鹏第二代VLA大模型,从而让机器人能实现对话、行走及交互。
值得一提的是,IRON采用全固态电池,而目前优必选等机器人厂商多使用磷酸铁锂电池。相较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快的充电速度,被视为下一代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方向。中国银河证券研报表示,政策引导和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市场需求驱动下,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提速。
“人形机器人对安全系数的要求比汽车还高。汽车是在一个空旷的室外环境运行,但人形机器人一般用于家庭、工厂或者公司。”鉴于此种差异,何小鹏认为必须要使用更安全的电池。
他透露,新款IRON是最后一个预研版本,最终的量产版预计与其非常接近,身高可能略低,控制在1.7米以内。小鹏的目标是在2026年年底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
何小鹏坦言,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的难度,相当于在软硬供应链都不成熟时自研Robotaxi,对小鹏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据其透露,小鹏内部有十个研发团队共同研发机器人,另有20多个部门与之合作,整体研发规模超过1000人。
新款IRON的最早落地场景被限缩到导览、导购、巡检等。尽管IRON去年推出后在汽车产线展开过实训,但何小鹏发现,以现阶段的软硬件技术能力,人形机器人难以进工厂拧螺丝,进入家庭也不现实。
何小鹏说,小鹏内部在两三年前判断,工厂是人形机器人最容易落地的场景。但经过一年多的尝试,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机器人最难的硬件部分其实是灵巧手。在工厂环境中,机器人的手很容易损坏,可能不到一个月就得更换。而灵巧手的成本非常高,一只手就几乎相当于雇佣一名工人的费用。其次,中国和欧美在制造业成本上的差距明显。换句话说,在欧美让人形机器人进工厂可能是划算的,但在中国却难以实现投入产出平衡。
家庭场景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安全性被何小鹏视为最大的挑战:中国的家庭普遍空间不大,很多在100平方米以下,而且物品摆放密集。在这样的环境中,要让机器人做到绝对安全,目前全球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真正做到。机器人的泛化能力也不够,难以适应不同家庭的状况。
量产之后,IRON机器人有望进入宝钢。中国宝武党委常委、宝钢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邹继新表示:“在不久的将来,小鹏IRON将入驻宝钢,在巡检等复杂的工业领域探索应用场景并迭代进化。”
驾驶“陆地航母”需考两张驾照
11月3日,位于广州黄埔区的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量产工厂试产并顺利下线首台“陆地航母”飞行器。公司方面介绍,这座全球首座采用现代化流水线进行飞行汽车批量生产的工厂,规划年产能1万辆,初期年产能5000辆,满产状态下,生产线每30分钟可下线一台飞行器。
作为小鹏首款分体式飞行汽车产品,“陆地航母”由陆行汽车和飞行器两部分组成——飞行器可搭载两人,预计2026年实现大规模量产交付。目前收到的全球订单突破7000台。
小鹏汇天近期披露了“陆地航母”的多起商业化进展。10月12日,“陆地航母”在迪拜完成全球首次有人驾驶飞行,并与阿联酋Ali & Sons集团、卡塔尔Almana集团、科威特AlSayer集团和阿联酋中华工商总会签订中东地区首批600台飞行汽车订购协议。随后的10月28日,汇天又与甘肃敦煌市政府共同发布了西北首条低空自驾旅游线路。
何小鹏表示,小鹏汇天执行“高管先飞计划”,由汇天管理团队亲身验证飞行安全。在量产交付前,管理者飞行里程必须超过5000公里。
小鹏汇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陆地航母”飞行器单次续航约20分钟,整体售价在200万元以内。拥有机动车C照即可驾驶陆行的汽车,而操控飞行器需要考取专门轻型运动类飞行执照,小鹏汇天将协助培训。
AI科技日上,小鹏汇天新推出一款全倾转混电飞行汽车,可搭乘6人,预计将实现500千米的长航程,最高航速可达360公里/小时。这款飞行汽车已于2025年10月正式进入试飞阶段,后续将与“陆地航母”共同构成小鹏汇天低空出行的双体系。

小鹏汇天新推出的全倾转混电飞行汽车。
小鹏所在的飞行汽车领域或迎来另一重磅玩家。特斯拉CEO马斯克近期在一档播客中暗示,特斯拉可能会在2025年年底前发布一款飞行汽车,但未透露细节。马斯克称,这款即将亮相的车辆拥有“某些疯狂的技术”,并承诺其发布将“令人难忘”。
若特斯拉入局飞行汽车,小鹏汽车与特斯拉的业务线将呈现更全面的对标。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柳 发自广州
富深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